出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我是一個圖書策劃編輯,就是我聯(lián)系有潛力的作者,跟他們約稿,后期他們交稿,我會進行后續(xù)的出版工作。
我本人也是個作者,以前寫雜志專欄的文章出過合集,給人代筆出過小說、旅行攻略、隨筆等等,自己也出過隨筆書。
之前在雜志工作多年,我身邊都是文藝青年,大家都有出書的夢,開始給幾個雜志的書評版以后,就不斷有人跟我說自己出了書,讓我?guī)兔o寫書評。總有人靠寫作養(yǎng)活自己太難了,我這先說一下我的經(jīng)驗,可能是因為運氣好,我沒覺得有多難。每月寫幾篇稿,首發(fā)一家,之后降低稿費一稿多投,多發(fā)幾家。積累一年下來,把所有稿件整理到一起,出本書再拿一份版稅。缺錢花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把同一個主題的文章集結(jié)成冊出本書,又賺一筆稿費。
周圍出書的人多了,想出書的人就更多了,關(guān)于出書的問題也更多了。今天在微信群里“作家”和“準作家”們七嘴八舌的說了半天,看著實在亂,退群把多年的經(jīng)驗分享給大家。也希望更多打算出書,靠寫字養(yǎng)活自己的人看到這篇,少走些彎路。
1、別再為自己標題起的好而沾沾自喜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原本最應該實在的文字,開始流行起了“標題黨”,你的標題不吸引人,你就“紅”不了。于是原本應該研究寫作技巧,深挖文字功夫的作者們,開始瘋狂的學習“廣告”“公關(guān)”學的技術(shù),學習怎么吸引眼球。
在新媒體時代,寫作需要不需要成為“紅人”,肯定是需要,但是你要是總拿著快餐半成品“包裝”過的文章,那你就算出書,也得到好口碑,你第一本書要是差評,那直接影響你后面書的銷量。你苦呵呵的把一個筆名捧紅了,不就是為了一個好銷量嗎?
如果說寫東西就像蓋房子,我想有“觸發(fā)”寫出來的東西,有知,有情,有意。就像是完整的房子,無論大小,有屋頂,有圍墻,有門,有窗,可以遮風避雨。而沒有“觸發(fā)”的房子,就好像一面堆砌的圍墻,只是立在哪里。林語堂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zhí)。讀書不僅能夠讓我們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從其中看到解決各種各樣的人生問題的方向。人終其一生,無非就是在不斷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應當有什么樣的意義而已?!?/p>
周國平說“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闭嬲乃伎紝懗鰜淼臇|西,才能成為一本書的主旨。
2、看好你的版權(quán)
不得不承認,網(wǎng)絡(luò)媒體的時代,寫作者來錢快了,不時有人跟我說“我注冊了某網(wǎng)站,成了簽約作者,他們幫我制作電子書,一個月就掙了兩萬?!薄拔页闪四尘W(wǎng)站專欄作者,一個月打賞就一萬多?!薄拔覅⒓诱魑谋荣?,得了第二名,獎金*萬?!比绻阆氘攤€寫手,掙錢而已,這完全沒問題。但是如果你是想出書,想保留點“文藝”范兒,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餡餅,簽之前最好看好了合同。不要等有出版社找你,你才看到你當初已經(jīng)把版權(quán)、影視改編權(quán)都已經(jīng)賣給網(wǎng)站了。這個時候,雖然這稿子是你寫的,但是無論它賣*0萬還是賣100萬,都跟你沒什么關(guān)系了。
*、版稅、首印、編輯、營銷一個都不能差
你作品好,版權(quán)又是你的,就會涉及出書的問題。這出書就像嫁女兒,親生骨肉,誰不想讓它去個好人家。不知道全國,北京的大小出版公司,出版社就有幾百上千家,總有一家適合你,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辞宄耍∥艺f的是“最適合你的”,不是最大、最強、最貴的,而是最適合你的。
總有人說我簽的國營某社,業(yè)界前三,咱一個還沒出名的小作者,真的運氣那么好會被他們董事長看中,重點運作推薦嗎?還有人說選最強的,暢銷書最多的,這個觀點不錯,真的妙筆生花的,我也建議走這個路子,一下成為暢銷書作家。但是我的水平還沒到這種程度,又怕壓價,最終還是沒有勇氣。
雖然是“嫁閨女”,不是“賣閨女”但這“聘禮”也少不了,不要覺得不要“聘禮”就是好父母,“聘禮”也是對方的誠意。出版社付款有兩種方式稿費和版稅。如果是東拼西湊換錢花的作品,質(zhì)量不高,大概率不會加印暢銷,可以選擇稿費形式,拿筆錢算了。如果是自己的心血作品,我建議以版稅形式,別覺得一本書而已無所謂,憑著一本書買車買房的可不在少數(shù)??!很多人愿意選版稅最貴的簽,這有好處,但是還是要看一下合同。咱出書圖錢,算好賬是應該的,版稅8%,首印2萬和版稅*%,首印*千結(jié)賬的時候,可不是一個價錢,別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說到首印,我的建議是一萬起,至少各渠道都鋪貨,很多編輯和版權(quán)會勸你,少印點先賣賣看。賣賣看也得能“看見”呀!渠道沒鋪全怎么賣賣看?看什么?
最重要的還是編輯,很多作者出書銷量不好,反過來總結(jié),編輯不好、發(fā)行不好、營銷不好,那你簽合同的時候怎么沒看看呀!你的編輯直接決定了書的質(zhì)量,這可不能馬虎呀!嫁閨女你沒看好了姑爺,這你埋怨誰去呀!我建議大家挑幾本這位編輯的前一年的作品買幾本,先看看,看三點。
拿到手之后,先看書的版次,一般在書的最后一頁,沒有頁碼。
圖片就是隨手拿了一本書,不是說非要找個一本書能加印*次的編輯,但也不能說一年做10本書,10本書都是首印就算了。
拿到書以后再看書的質(zhì)量,編輯會對你的稿子再加工,我第一次出專欄合集時的編輯把所有文章都按時間順序排列,直接出版,賣完首印就沒有然后了??墒堑诙蔚木庉?,按照主題把不同類型的文章分類,然后每個主題重新寫了編者按,加印了三次。這次經(jīng)歷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位編輯的再加工,對一本書有多重要。
內(nèi)容簡介
無論是書店海報還是各網(wǎng)店展示,內(nèi)容簡介都是對書的第一次內(nèi)容展示,也是決定讀者下單的內(nèi)容展示,這個也是編輯基本功的展示。
發(fā)行是作者最不好判斷的一件事了,一個出版單位的發(fā)行能力是它很重要的商業(yè)機密,我沒有列出來,是因為我還沒找到能夠確實判斷的方法。
雖然發(fā)行不好判斷,但是營銷你可以判斷,而且在有人跟你談合同之前,就能判斷出來,就是問你的營銷編輯是誰,所有跟你說沒有的,你真的要考慮一下。直接帶著營銷編輯來跟你談的,其實都是誠意不錯的。在這兒涉及一個問題就是給你的樣書數(shù)量,我建議個人樣書數(shù)量是200本,咱們出本書,至少也要送送人。我的個人經(jīng)驗,他連給你個人樣書都斤斤計較的,在營銷費用上也大方不到那兒去!
最后勸大家一句,出書真的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不當回事,誰還能幫你想?簽合同前慎重的搜集資料,思考以后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