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版成龍翻車,AI賦能國產電影還缺了點什么?
近日,成龍主演的新片《傳說》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滑鐵盧,豆瓣5.4分和上映十余天7000多萬的票房成績,讓上半年凈虧損1.08億到1.53億的博納影業(yè)始料未及。博納影業(yè)今年成立了自己的AI工作室,《傳說》上映之前AI技術一直是本片的噱頭,上映后卻成了觀眾不買賬的地方。博納影業(yè)使用當前熱門的AI換臉技術還原了27歲的成龍,在電影中出演量達到了80%,但整體呈現效果有諸多違和之處,觀眾表示影片中的成龍非常出戲,AI模擬真人表情的效果不到位,給觀眾造成了恐怖谷效應。
本次利用“AI換臉技術”來還原更年輕版演員的做法,早在2019年,李安的《雙子殺手》與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都嘗試過,當時也有部分觀眾稱“減齡”后的人物臉部有點僵硬。
AI減齡后的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哪怕在技術更成熟的好萊塢,AI換臉技術也不夠完美,而且與AI有關的一系列技術也在好萊塢引起過非常多的爭議。去年好萊塢的編劇和演員罷工潮,除了演員、編劇與資方的薪資矛盾外,AI可能取代演員和編劇的威脅,也是促使他們罷工的原因。
相比于好萊塢,我國影視創(chuàng)作者反應似乎較為平和積極。業(yè)內影視觀察自媒體人連城易脆認為:“據了解,AI已經全面進入到電影制作的各個領域了,從前期劇本大綱的創(chuàng)作到中期拍攝分鏡的繪制,以及后期無論是剪輯、配音、調色、特效、字幕、海報等幾乎全流程都有AI技術涉及的案例,可以說,AI已經成為電影制作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術或者工具之一了......”
不管AI這項技術是否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但它已經是電影行業(yè)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
1
AI技術是一種輔助的技術
很好地保護了創(chuàng)作的精力
2024年2月16日,OpenAI發(fā)布了視頻生成模型Sora,輸入文本可生成一分鐘高清長視頻。Sora一經發(fā)布就引起整個影視行業(yè)的恐慌,認為將對視覺創(chuàng)作領域帶來巨大沖擊。在這么一個大背景下,業(yè)內不少電影人士已經開始著手AI技術的運用。
Sora生成的影片截圖。
在今年4月11日,《流浪地球》系列的導演郭帆在“AI,電影,AI電影及關于未來的探討”的會議中表示,《流浪地球3》會運用到AI技術,“對于前期的文字工作,語言模型如Claude3對我們影視創(chuàng)作幫助很大。Claude3比GPT4更趨于一種 ‘人’的狀態(tài),它甚至會對我提出的問題進行‘先測試’。”
郭帆補充道:“在編劇開會的時候,錄音與AI識別可以解析出每位與會人員的發(fā)言,最終形成語料庫。在連續(xù)十天、每天十小時的討論后,AI識別可以‘秒速’精準提煉每個人 的重要觀點,避免人工查詢的冗雜。寫劇本也是同樣,在Claude3語言模型的幫助下,我們基本上解放了雙手......作為電影來講,劇本是需要轉化成視聽語言的,并不像小說那般注重文學性,Claude3、GPT4等語言模型完全可以承擔‘將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的任務。”
在郭帆看來,這并不是一種偷懶,而是“很好地保護了創(chuàng)作的精力”。在基本想出一些劇情后,郭帆團隊會用Runway、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生成視覺概念圖,而且會有動態(tài)的概念視頻。他們會再從中選出一到兩個最終使用方案。此時人工才開始介入,基于AI生成的意向性概念進行細化設計、拆分模型、動畫測試。AI技術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精力。
6月21日,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期間,聯想集團攜手著名電影導演陸川拍攝的紀錄片《西野》首映發(fā)布。在更早之前,陸川導演與聯想集團宣布吉印通建立聯想猿創(chuàng)AI影像實驗室,紀錄片《西野》是吉印通實驗室的首部作品。聯想為西野提供了一套AI動物行為檢測系統(tǒng)。陸川借助聯想的AI PC完成了《西野》紀錄片的部分后期制作,極大提升創(chuàng)意的視覺化速度,讓他心中對于影片的設想在AI的助力下變?yōu)楝F實。這是國內用AI技術拍攝紀錄片的重要案例。
紀錄片《西野》畫面。
不管是《流浪地球3》還是《西野》,AI技術都給到兩者拍攝上的便利,節(jié)省了時間精力的投入。事前部分業(yè)內人士擔心的AI技術代替人類提出創(chuàng)意,暫時還是過慮了。
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影評人嚴蓬向南都記者說道:“AI技術只能是一種輔助的技術,它不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技術)。這項技術需要看使用者的美學水準和技術水準。在將來AI會大量的運用到電影的前中后期制作中,但是它是會被當做一種工具來使用,而不是一種點石成金的具有魔力的技術。在將來,使用得好的創(chuàng)作者和使用得不好的創(chuàng)作者會有天壤之別,所以好的創(chuàng)作者是不會被AI所駕馭,他會很從容的去駕馭AI的技術。”
2
AI技術的電影人才培育跟上了嗎?
AI技術作為一項新的技術,人才缺口較大,各大高校相應的教育還是較為滯后。其中一個原因是AI技術日新月異,高校教師也處于學習階段。
目前,國內較為系統(tǒng)性開展AI課程的影視類高校是上海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從2023年2月開始,該校開始開設AI課程,這是上海的電影院校首個AI電影課。南都記者聯系上了該校的溫影AI未來影像創(chuàng)研中心負責人Odet Abadia,她在課程教學中,把AI作為提升行業(yè)工作流程效率的輔助工具。該校師生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s)設置的劇本創(chuàng)作課程,通過這個語言模型的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分析劇本繼而完善場景描述或對白刻畫,并且激發(fā)對潛在場景的頭腦風暴。
該校在課程設置上有不同級別的課程,最基礎的是使用主流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如 Midjourney、Runway 或 Elevenlabs,這些應用程序非常容易上手,可以讓學生不會有畏難情緒,后期再一點一點深化。
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節(jié)學術活動,右二為Odet。
Odet認為,AI是傳統(tǒng)電影制作流程的一大福音,尤其是在降低成本和提高速度方面。在過去,甚至只是幾年前,只有少數已經擁有項目開發(fā)資金的電影制片人才有能力聘請概念藝術家去幫助他們將電影的想法轉化為影像。對藝術家來說,哪怕只是創(chuàng)作一幀畫面,都是耗時耗錢的。如今,對于任何的年輕電影制片人,制作自己的概念圖只不過是支付少量的訂閱費就可以實現的事情,而且過程變得非???。我們甚至可以改變無數次想法和意見,去嘗試各種不同的東西,不需要考慮每一次的修改的花費和時間。
當然,為了避免學生過于依賴人工智能而變得懶惰。Odet主張在課程中要逐步引入AI,學生需要在學會用傳統(tǒng)方法去完成某件事之后,才會教他們如何用AI提高效率和節(jié)省成本。
當前國內主要還是在“術”的層面在討論AI技術,但其實已經有不少人就AI的倫理問題提出了質疑,Odet也捕捉到了這股輿論。她認為不管是從模型的訓練方式、偏差、濫用的可能性還是到版權問題等等,Odet應對的方式是計劃開展一門叫“人工智能素養(yǎng) ”的新課程。在這門課程中,她將涵蓋所有這些話題,以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人工智能的全部背景和使用語境,而不僅僅是一個人工智能的使用者。
AI教學,必須從“術”的層面到“道”的層面。
3
動畫制作比真人電影
對AI技術環(huán)境更為敏感
除了真人電影,AI技術同樣用在動畫制作上。
廣東財經大學灣區(qū)影視產業(yè)學院動畫系主任朱海澎向南都記者說道:“與實拍電影相比,其實動畫電影它對于這樣一個技術環(huán)境的變化是更為敏感的。這兩年像mid journey、stable?diffusion、chatgpt等這樣一個工具,其實已經陸陸續(xù)續(xù)在國內的大小動畫企業(yè)開始應用,有些動畫企業(yè)已經逐漸開發(fā)了屬于自己的AI應用。
以AI為代表的新技術,它對于動畫產業(y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整個制作流程的轉變,傳統(tǒng)的動畫制作無論是二維還是三維,它都有著非常明確的、嚴格的工作流程,但是現在隨著AI工具的出現,我們發(fā)現它會有一種新的制作趨勢。
以前可能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在AI技術的加持下,可能需要少數的幾個人就能夠完成,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的動畫制作流程的顛覆。另外一點就是AI技術有可能會顛覆現在動畫制作產業(yè)的格局,因為現在主要的大模型掌握在一些高科技公司當中,比如說國內的吉印通、阿里以及像抖音、快手這樣的一些大的綜合性的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憑借自己的大模型以及掌握的大數據很有可能以后會布局動畫產業(yè)的發(fā)展,這個將會對于傳統(tǒng)的動畫產業(yè)格局產生一些很重要的影響。”
國內首部AI動畫片《千秋詩頌》。
同樣的,AI技術的出現也需要革新動畫制作的人才培育方案。朱海澎認為AI技術的出現,對于他們動畫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也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首先第一點就是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順應這樣的一個局勢,在整個課程體系當中加入一些計算機的應用基礎知識,然后就是一些AI工具的課程內容;
第二點就是對于師資的挑戰(zhàn),現有的師資主要的都是傳統(tǒng)的動畫專業(yè)出身,那么老師們對于這種新技術的掌握也是在一個摸索的階段,可以說老師和學生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下,那么這個相對來講就對于老師提供了很大的需求和要求;
第三點就是對于產教融合方式的轉變,在傳統(tǒng)的動畫制作當中,其實學校和企業(yè)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或說差距的,高校的學生很難接觸到實際的項目。但是隨著AI的出現,高校和企業(yè)是處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這個時候如果高校能夠發(fā)揮自己在科研方面的一些優(yōu)勢,將會借助AI提供的契機進一步增強和企業(yè)的合作,從而在產教融合方面做出更多的一些突破性的成績。
總結
AI迅速迭代更新,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的動態(tài),對于創(chuàng)作者和教學者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從最早的恐懼到隨后的擁抱學習,心態(tài)的變化側面也表明了大家意識到技術浪潮的勢不可擋。
《傳說》作為國內大資本下的AI首輪嘗試,面對洶涌的差評,對此,《傳說》的導演唐季禮回應稱,AI技術沒有盡善盡美,還在不斷鉆研中,希望大家多多包容。“27歲的AI成龍”盡管并不成功,但不能忽視其承前啟后的作用。業(yè)內創(chuàng)作者應該將其視為案例借鑒,否則就會浪費掉一次價格不菲的試錯。
采寫:南都記者 劉益帆實習生 林睿媛
特約翻譯:林皓